据多家媒体报道,互金整治办已于2019年1月向各省互金整治小组办公室下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做实P2P网络借贷合规检查及后续工作的通知》(下称《1号文》)。
《1号文》的核心要求是:
将启动全国P2P平台的实时数据接入工作,实现对各家网贷机构交易数据的全量、实时接入。
统计监测数据报送至由网安中心与网贷整治办联合开发的「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网贷机构统计报送系统」。
各省级整治办还要组织实施本辖区完成行政核查的P2P平台加强信息披露工作,委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「全国互联网金融登记披露服务平台」开展信息披露,对新发布产品进行产品登记披露。
如果你不记得数据接入这回事,可以回顾2018年8月份《108条合规检查清单》发布时,远望的文章观点:
这次的合规检查和备案完全是两回事——合规检查后基本符合的条件的平台,才能接入信批和产品登记系统,平台试运行一段时间后才可以申请备案。
而事实上,接入信批和产品登记系统和申请备案还会有专门的标准和程序,不过要等以后再发布。
那么具体什么时候会有第一批平台备案呢
平台接入系统并试运行至少要1个月,而2019年春节比较早,是2月5日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春节前匆匆忙忙完成备案。
所以正式备案大概率要在明年春节后。
前两天,《175号文》披露时,市场哀鸿遍野。
有媒体或投资人解读为,从175号文件看,监管已经闭口不谈备案。是时候和P2P说再见了。
但远望(公众号:互金远望号)通过理性分析,反驳了这个观点,并表示,「内心波澜不惊,投资游刃有余。监管底牌已现,安心布仓头部」。
文章见蓝字链接:远望|理性分析完175号文,我的内心没有一丝波澜
《1号文》的披露完全验证了远望的观点,要求平台数据接入监管系统,备案仍将继续,而且基本遵守原时间表。
而远望个人认为,种种迹象表明,虽然《1号文》和《175号文》都是由媒体曝光的,但《1号文》的曝光时间节点和手法颇有一丝官方授权的味道。
在《175号文》泄露后,P2P行业的主要情形是:
(1)雷潮后,P2P行业早已是杯弓蛇影,一份本应该是正能量的《175号文》却被部分媒体和投资人曲解,带来了强烈的负面情绪。
(2)在分析了多家平台的财报后,远望最大的感受是,少量正常运营的平台合规性尚可,但濒临崩溃的边缘,如果行业信心继续缺失,反而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或代偿危机。
(3)春节期间平台资金一般呈流出状态,安稳度过春节是对平台抗压能力的一次重大测试。
以上这些问题显然是监管层不愿意看到的。《1号文》可以很好地中和负面情绪,提振行业和投资人信心。
这次最高监管方明确了网贷平台「三降」的政策,并引申出了新的内涵。
一是确保辖区内P2P平台总数、业务总规模、投资人数实现「三降」;
二是确保每家P2P平台投资者数量、业务规模以及借款人数实现「三降」。
两个目的:
(1)维持稳定,喜迎建国70周年
2019年是建国70周年。要求辖区控制好平台数量和投资人数,可以最大化地减小一些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这点比较敏感,不再继续展开。
(2)降低平台杠杆
可能很多投资人没注意到P2P所蕴含的巨大能量。
目前中国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有杠杆要求的,商业银行最大杠杆倍数为25倍;消费金融公司的最大杠杆倍数为10倍;网络小贷公司的杠杆率范围为0.5~3.0倍。
由于P2P的特性,其杠杆倍数并没有限制,而且实缴并没有严格核查。
这导致即使是10亿实缴资本金的拍拍贷,其杠杆倍数也高达20倍;而不少中小平台的实际杠杆率甚至能到达50~100倍。
可以想象,如果一家50倍杠杆的平台,就算业务全部合规真实,如果风控出现一点小纰漏,比如坏账率上升2%,会在一年内吃掉平台全部的资本金。
事实上,2%只是远望的乐观估计。雷潮后头部上市平台的财报显示,整体逾期率上升2%已经算少的了。
更为可怕的是,有些平台甚至想通过盲目做大待收的方式要挟监管,这是监管方面完全不可忍的。通过一些出事的平台我们可以发现,只要有不合规行为,不管体量如何,经侦都会介入。
在以上种种情况下,最好的监管措施就是给P2P的待收加上限制,保证平台在自身的能力圈之内开展业务。
所以,远望的观点是,所谓「三降」不是监管太严了,而是平台之前做得太过了,进行矫正是合理的。
既然利好已出,摇摆的投资人不用再纠结「P2P能不能投」这类问题,更不用恐慌。只需要做好两件事:
(1)年前布置好仓位,安心过年;
(2)密切观察平台的数据接入动向,了解备案进展。
免责声明:本文援引的数据均来自公开信息,但无法确保其真实性;如发现数据引用错误,可在文末留言;涉及平台的信息均有出处,如有错漏可点击菜单栏联系沟通,谢绝不沟通即发律师函的***行为。文章观点皆为交流探讨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;如因投资产生任何损失,与本公众号无关。
作者:远望君;欢迎关注 公众号:互金远望号(Fintechywh)
0/0 | Name |
![]() |